在职高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历史课的缺席,这一现象引发了诸多思考,为什么职高没有历史课呢??是课程设置的疏忽,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职高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紧密围绕职业技能展开,学校着重关注的是学生未来能够在特定职业领域顺利就业并发挥作用,在一所电子信息类职高,核心课程会聚焦于电子技术、电路原理、计算机编程等与电子信息行业直接相关的内容?,对于这些学校而言,有限的教学资源需要集中投入到专业技能培养上,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历史课相对来说并非直接服务于职业技能提升,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往往被边缘化。
从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来看,职高的课程设置呈现出鲜明的实用性导向,它希望构建一个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各学科相互配合且能助力学生就业的体系,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的教学也多是围绕职业场景中的应用来设计,如工程类职高的数学会侧重于数据处理、测量计算等与工程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在这样的大框架下,历史课因其与职业技能的关联性不够直接和紧密,难以在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位置。
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是影响职高课程安排的重要因素,师资力量方面,职高通常更倾向于招聘和培养专业技能教师,以机械制造类职高为例,学校会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机械加工、数控编程经验的教师,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这就导致历史等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相对匮乏,即使有少量历史教师,他们往往也需要承担跨学科教学任务,精力分散,无法像专业技能教师那样专注于历史课程的深入教学。
教材资源上,针对职高的历史教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相对有限,与普通高中丰富多样、不断更新的历史教材不同,适合职高学生的历史教材难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于职高历史课不受重视,教材编写和修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导致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案例和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施上,职高重点建设的是与专业技能教学相匹配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汽修职高会配备先进的汽车维修设备、模拟维修场景等,而历史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室、历史文物展示等设施在职高校园内则较为稀缺,缺乏良好的教学设施支持,历史课很难开展富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
职高学生大多希望毕业后尽快进入职场,他们更关注与就业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他们来说,掌握一门热门专业技能意味着未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保障?,烹饪职高的学生渴望在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厨师,他们会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烹饪技巧、食材知识、餐厅运营等方面的学习上,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课对于他们来说显得过于遥远,似乎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关联。
就业压力也是影响职高课程设置的关键因素,职高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企业往往更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会加大对专业技能课程的投入,压缩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历史课由于在就业中难以直接体现价值,成为了被削减的对象,学校担心过多开设历史课会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时间,从而影响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观念,认为职高学生就是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历史等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重要,这种观念在职高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都更关注专业技能的提升,在一些企业招聘中,也主要以专业技能考核为主,很少涉及对历史知识等人文素养的考察,这种社会观念和评价体系使得历史课在职高的地位更加边缘化。
学校的评价体系同样以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情况为核心指标,教师的教学成果、学校的办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和就业率,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下,教师和学校自然会将更多精力放在专业技能课程上,历史课的教学积极性和资源投入也会相应减少。
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课对于职高学生的重要性,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这对于他们未来在职场和社会中与人沟通合作、应对复杂问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虽然职高没有历史课存在多种原因,但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历史课在职高课程体系中的价值,探索一种更加合理的课程安排,让历史课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走进职高校园,为职高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可以将历史知识与职业发展相结合,通过讲述不同行业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职业的使命感;或者开展一些历史文化与职业素养融合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丰富人文内涵,成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文化底蕴的综合性人才。
职高没有历史课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交织,而如何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为历史课寻得一席之地,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